谁不知道马字歌
1997年暑假,北京西城区后广平小学五年级3班仅10岁的马字歌一人去南方“采
访”,引起媒体关注。这位小明星自幼儿园起发表作品,在众多媒体兼任主持人、
记者、通讯员。
马宇歌的父亲说,个人对杜会的贡献,对宇歌是压力也是责任。于是有了新闻,
有了讨论,有了素质教育的话题,有了“怎样当父母”的争议……
10岁。1987年5月23日出生。北京西城区后广平小学校5年级3班女生。父亲,马
弘毅。母亲,李勤……“通信地址”、“宅电”后面还有“BP机号”,当然,是爸
爸马弘毅的。
小女孩马宇歌的名片是普通的打印纸,像是油印的,不大清楚的地方用圆珠笔
描了描,像皮筋绑成一打。在握手之间,它从装着水壶、作业本、铅笔盒的书包里
“跳”出来,落在你手里,有点儿卷角,有点儿不自在。
其实,作为报纸上、电视上、广播上、爸爸的、学校的、记者的“马宇歌”,
没有名片没关系。谁不知道马宇歌?
打电话到小学校,总机的接线小姐知道,顺手拉过个从眼前跑过的小学生,他
也知道,收发室的工友知道,住宅小区的保安知道……
记者9月9日第一次找到马宇歌时,宇歌正在小学校的操场上开会,气喘吁吁接
了电话,告诉电话这边约采访的记者,“现在不行,我马上要到会上发言;下午也
不行,我在北京音乐厅作为代表参加庆教师节大会,晚上……不行,晚上我爸和我
去北京广播电台直播节目……我这个星期安排很多,恐怕不行”。
第一次见到马宇歌就是在这天晚上。在上了课、发了言。当了代表之后,10岁
的小姑娘晚上6:00来到北京广播电台的直播间,她的小辫子毛绒绒的有点松,衬衫
领儿卷在裙子背带里,外面下着毛毛雨,她还没有回家。这个节目叫《马字歌只身
行程数千里的背后》,说的是她暑假一个人出去旅行的事。
“7月18日乘火车从北京出发,沿途经天津、济南、蚌埠到达南京,23日乘轮船
从南京出发到南通、启东,8月3日从江苏进入安徽,沿途到达淮南、淮北、徐州几
个城市,8月15日乘火车返回北京……”小女孩马宇歌流利地念叨着这些遥远的城市,
并且在主持人的提示下对着麦克风讲了她“成功的六大经验”,“一是健康的身体
素质;二是勇于承担大任的英勇果敢心理状态;三是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品质精神;
四是一切要靠自己的独立自主自理的能力;五是通情达礼的礼貌言行;六是……”
第六条,宇歌忘了,瞥了瞥旁边的发言稿,还是没想起来,她是不是有点烦了,这
是第几遍“介绍经验”了,或者只是因为她是孩子,小孩一般不习惯“一本正经”。
接下来是爸爸介绍怎么从小锻炼孩子自立,怎么4岁时带她骑自行车去大兴,怎么在
女儿的名字里寄托“宽容、博爱、快乐”的涵义……宇歌此刻盯着天花板,那儿有
一个灯,样子很怪、很亮……但是小女孩马上又被抓回现场,她搔搔脑袋,用硬邦
邦的口气告诉“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旅行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她“终于看到
了中山陵……”
与记者合影,分发复印材料(各报刊有关马字歌的报道),宇歌和爸爸离开电
台已7点多了,她回家要赶紧做作业,明天她还要去中央电视台给自己的节目配音,
周末教育台还要拍她的片子。
这就是第一次见面,作为记者,我几乎没空儿与马宇歌说上话。
10岁的小女孩怎么忙成这样?
马字歌的爸爸建议记者这么介绍马宇歌:9岁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当上中央电视
台小记者——“我查过书,她也是世界上年龄最小的广播电视记者”。从小学一年
级起担任中队长,兼任多科课代表,连年的三好生、全优生、体育优秀达标生。用
自己的稿费捐助希望工程。从幼儿园起开始发表作品,在许多媒体兼职主持人、记
者、通讯员,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表30余篇作品。其中《我愿为你做点事——致
香港小朋友的一封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并于1997年1月3日被《人民日报》
全文刊发。宇歌会拉小提琴,爱画画,工艺美术作品粉笔雕《金陵十二钦》获“全
国青少年及儿童造型艺术展”二等奖……
《新闻出版报》今年2月14日以整版介绍马宇歌;《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
《经济消息报》等数家报纸报道过马宇歌;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
台分别做过10分钟以上关于马宇歌的节目;宇歌“下江南”引起全国各地关于素质
教育和“我们如今怎样做父母”的大讨论;宇歌作为中央台小记者采访过钱伟长、
李铁映、何振梁并与其合影留念,她的旅行日记被新华社留用……
这么多“最”,这么多“第一”。每一个头衔前头都有定语,每一个动作后面
跟着状语……7月18日傍晚的一张火车票。一本《红岩》、两套换洗衣服、一双球鞋、
缝在内衣口袋里的ZOO元钱。不再单单是一次旅行,或者说,人们不甘心仅仅把它当
作一次旅行。人们甚至不在乎这个小女孩只有10岁,10岁的小孩爱跳皮筋爱吃冰棍
还有点没心没肺。
旅行成了事件。马宇歌成了现象。一个10岁小女孩的一时之举能证明什么?因
一时之举而得的荣誉、过多的媒介关注对于一个判断力没有成熟的孩子意味着什么?
这似乎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只是眼睛盯着她,话筒对着她,镜头朝着她,不
断地问同一次行程,提同一个问题,总结同一个意义。当然,人们的“角度”不同。
爸爸马弘毅说:“宇歌不是一般的吃喝明星,这个明星很有实用价值和宣传意
义。”从事经济策划和研究的父亲是宇歌最崇拜信赖的人,这个令她“最崇拜信赖
的人”对媒介报道乐此不疲,“宣传字歌对社会是有贡献的,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应是无时无刻的;对宇歌,是压力也是责任”。
校长说:“宇歌的确不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范例。过些日子我们打算把照片
和事迹贴到海报栏里,学习学习。”
思教处主任说:“马宇歌不向每个遇见的老师问好;进办公室的门声音太大;
有了骄傲的苗头,得及时教育。”
记者说:“啊……她现在很‘火’。”
可是,对于一个10岁的小孩谁有理由“给予”那么多?谁有资格要求那么多?
放学了,蹦床上,人们会看到李萌的好朋友马宇歌。
9月1且日下午3:30,小学生马宇歌背着书包刚下楼就“碰见”了记者。她被拉
到校门外吃了根冰棍,“谈感受”。她有点习以为常,有点没兴致。前1个小时的采
访几乎“一无所获”,小女孩把书包垫在屁股下,坐在地上,用小树棍在湿地上画
小人儿,把小虫子埋进土里,然后堆成个小鸽子,对于“意义”的回答是:“还不
是‘更更更’——眼界更开阔,知识更丰富。”对“理想”的回答是:“不当记者
了,记者太多了。要当个宇航员。”
后来,根据宇歌的建议,她们干脆放弃了“采访”,去玩蹦床了。马字歌把外
衣和书包甩在一边,边跳边兴致勃勃地“总结经验”,跳蹦床的经验,“尽力向上,
胳膊、腿全都向上,想像自己飞起来一样”。关于那次人人皆知的旅行,她还说了
别的——电视上、广播里、报纸上没说的。
“在南京,我住桑阿姨家,桑阿姨的丈夫在比利时,她非常有钱,每天去金陵
饭店吃饭,金陵饭店是五星级。桑阿姨非常孤独,非常好笑,她高兴或不高兴的时
候就大声唱‘哇—哈—哈—果—奶’。
“桑阿姨介绍我认识了另一个叔叔。这个叔叔是国际广播电台一个记者。他们
家有好多房子,有一个大荷花池,养了两只猫、一个大狼狗和一大堆小金鱼。我非
常想要一条金鱼。叔叔有个女朋友——他已经有女朋友了,你别指望了。女朋友厉
害极了,吵了架使劲摔门,一摔门狗就叫。
“在启东玩得最好。一大队人来接,市文联主席都来了,和两个小朋友住在一
块儿。我们半夜起来找吃的东西——有个小朋友的爷爷与‘波力海苔”厂的人有关
系,我们有的是‘波力海苔’吃。
“淮南也好玩。我住在三星级宾馆。妙年之友》派两个小记者专门陪我。我们
把床拼在一块玩蹦床,一个床被我们蹦得软塌塌的,一躺就陷进去了。我参加了他
们的小记者座谈。我有时候也在大浴缸里游泳……淮北不好玩,小记者都像木头,
不爱说话……不过我们每天吃好多好吃的……我是中央电视台的小记者嘛……”
1米43的马宇歌有点胖,小白T恤飞扬起来,辫子冲天,像童话里的小飞人卡尔
松。跳了蹦床顶着书包披着衣服来找小伙伴李萌,李萌比她大一岁,她们早就认识
了,“宇歌就是胆大”。然后,两个小朋友一边看保安训练,一边在草丛里抓蛐蛐,
逗比她们更小的孩子玩……然后,吃饭的时间到了,萌萌妈妈在阳台叫她回家。
宇歌抱着空雪碧瓶子跳过栏杆,把脑袋仰到身后与好朋友说再见,她有钥匙,
该回家写作业了。
但是,还是有点儿不一样。新年要写几百张贺卡,要读世界各地寄来的1000封
来信。但是,马宇歌却说:“我们10岁小女孩,我,萌萌,都一样,爱跳蹦床、吃
冰棍、玩小免。”
返回 |
下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