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以羊替牛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
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
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
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这时,恰值齐
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
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
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
“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
这头牛吧!”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
质上是一样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
伪。
涸辙之鱼
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
家去借粮。
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爽快地答应借粮。他说:“可以,待我收到租税后,马上
借你300两银子。”
庄子听罢转喜为怒,脸都气得变了色。他忿然地对监河侯说:“我昨天赶路到府上
来时,半路突听呼救声。环顾四周不见人影,再观察周围,原来是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
一条鲫鱼。”
庄子叹了口气接着说:“它见到我,像遇见救星般向我求救。据称,这条鲫鱼原住
东海,不幸沦落车辙里,无力自拔,眼看快要干死了。请求路人给点水,救救性命。”
监河侯听了庄周的话后,问他是否给了水救助鲫鱼。
庄子白了监河侯一眼,冷冷地说:“我说可以,等我到南方,劝说吴王和越王,请
他们把西江的水引到你这儿来,把你接回东海老家去罢!”
监河侯听傻了眼,对庄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那怎么行呢?”
“是哇,鲫鱼听了我的主意,当即气得睁大了眼,说眼下断了水,没有安身之处,
只需几桶水就能解困,你说的所谓引水全是空话大话,不等把水引来,我早就成了鱼市
上的干鱼啦!”
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人们的常识。这篇寓言揭露了监河侯假大方,真吝啬的伪善
面目。讽刺了说大话,讲空话,不解决实际问题之人的惯用伎俩。老实人的态度是少说
空话,多办实事。
鲁国少人才
鲁哀公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慨地说:“咱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
事道术的人才。”
庄子听了鲁君的判断,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
儒士也很缺。”
鲁哀公反问庄子:
“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
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鲁国的所见所闻:
“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
带系玉玦(jue)的,遇事清醒果断。”庄子见鲁王认真听着,接着表示自己的见解:
“其实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他向鲁王建议:“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宣布旨
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
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
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独有一男子汉,穿戴儒装立于国宫门前。鲁哀公闻讯立即传旨
召见。鲁哀公见来者仪态不俗,用国家大事考问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
方对答如流,思维敏捷,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庄子了解到鲁国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国君召进宫,敢于回答问题。于是
他发表自己的看法:“以鲁国之大,举国上下仅只一名儒士,能说人才济济吗?”
这篇寓言很有讽喻意味。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一种
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
玉器和瓦罐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
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候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
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
说:“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
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
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
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
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
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
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
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
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堂谿公开导韩昭侯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说话,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
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能够虚心接受意见、不唯我独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领导者。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
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
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
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
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
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
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
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
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
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
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
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
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
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
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
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
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
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画鬼最易
春秋时期有一个很高明的画家,这天被请来为齐王画像。画像过程中,齐王问画家:
“比较起来,什么东西最难画呢?”
画家回答说:“活动的狗与马,都是最难画的,我也画得不怎么好。”
齐王又问道:“那什么东西最容易画呢?”
画家说:“画鬼最容易。”
“为什么呢?”
“因为狗与马这些东西人们都熟悉,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只要画错那怕一点点,
都会被人发现而指出毛病,所以难画,特别是动态中的狗与马难画,因为既有形又不定
形。至于鬼呢,谁也没见过,没有确定的形体,也没有明确的相貌,那就可以由我随便
画,想怎样画就怎样画,画出来后,谁也不能证明它不像鬼,所以画鬼是很容易的,不
费什么神。”
画家的高论证明:如果没有具体的客观标准,就会容易使人“弄虚作假”和“投机
取巧”。唯心论最省力,因为它不受客观实际检验,可以瞎说一气,而唯物论则要接受
客观实际的检验,所以很费工夫。
狐假虎威
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
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
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
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你当百兽之王,有何证据?”狐狸赶紧说:
“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
畏的样子。”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己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
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个个都吓得
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现在你该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兽,
有谁敢不怕我?”
老虎并不知道百兽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谎言。狐狸不仅躲过
了被吃的厄运,而且还在百兽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风。对于那些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
我们应当学会识破他们的伎俩。
三人成虎
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临行时,
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
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
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
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
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具体地说,某
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
入闹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
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
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魏
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看起来,谣言惑众,流言蜚语多了,的确足以毁掉一个人。随声附和的人一多,白
的也会被说成黑的,真是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
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献鸠放生
古来有句俗话:“行善积德”。这句话是劝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遇到灾荒年间,
有些殷实人家为救那些饥寒交迫的灾民免于饿死,捐米赈灾,皆为积德之举。太平年间,
将鱼、龟放游到江河水池,将鸟放飞到大自然,叫“放生”,皆为积善之行。后来,有
人在大年初一这天,把捉来的鸟雀放生,名之曰“爱生灵”。
春秋时期,晋国建都邯郸。晋国有一个势焰熏天的大臣赵简子,他就喜欢在过年时
让老百姓替他捉斑鸠鸟送到他府中,让他放生。
大年初一这天,邯郸地方的老百姓能够破例地纷纷拥进赵简子的府第,他们都是来
向赵简子进献斑鸠,好让赵简子放生的。赵简子非常高兴,对他们一个个都发给很优厚
的赏赐。初一这天,从早到晚进献斑鸠的人络绎不绝。
赵简子的门客在一旁站了很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赵简子回答说:“大年初一
放生,表示我对生灵的爱护,有仁慈之心嘛!”门客接着说:“您对生灵有如此的仁慈
之心,这是难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过没有:如果全国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鸠去
放生,从而对斑鸠争先恐后地你追我捕,其结果被打死打伤的斑鸠一定是很多很多啊!
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鸠一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像现在,您奖励老百姓
捕捉这许多的斑鸠送给您,您再放生,那么大人您对斑鸠的仁慈确实还不能抵偿您对它
们人为地造成的灾祸哩!”
赵简子听了门客的一席话,背着双手在府门里踱来踱去,仔细地思考了一阵子,默
默地点了点头说:“对的。”
这篇寓言揭露了某些人只讲形式,不讲效果,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伪善行为。
杨布打狗
从前,在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靠在村旁种一片山地过日
子。这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朱,小儿子叫杨布,两兄弟一边在家帮父母耕地、
担水,一边勤读诗书。这兄弟两人都写得一手好字,交了一批诗文朋友。
有一天,弟弟杨布穿着一身白色干净的衣服兴致勃勃地出门访友。在快到朋友家的
路上,不料天空突然下起雨来了,雨越下越大,杨布正走在前不着村、后不落店的山间
小道上,只好硬着头皮顶着大雨,被淋得落汤鸡似地跑到了朋友家。他们是经常在一起
讨论诗词、评议字画的好朋友,杨布在朋友家脱掉了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
朋友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家里招待杨布吃过饭,两人又谈论了一会儿诗词,评议了一
会儿前人的字画。他们越谈越投机,越玩越开心,不觉天快黑下来了,杨布就把自已被
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里,而自己就穿着朋友的一身黑色衣服告辞朋友回家。
雨后的山间小道虽然是湿的,但由于路面上小石子铺得多,没有淤积的烂泥。天色
渐渐地暗下来了,弯弯曲曲的山路还是明晰可辨。晚风轻轻吹着,从山间送来一阵阵新
枝嫩叶的清香。要不是天愈来愈黑下来了,杨布还真有点儿雨后漫游山岗的雅兴哩!他
走着、走着,走到自家门口了,还沉浸在白天与朋友畅谈的兴致里。这时,杨布家的狗
却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来了,从黑地里猛冲出来对他汪汪直叫。须臾,那狗又突然后腿
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杨布扑过来。杨布被自家的狗这突如其来的狂吠声和它快要
扑过来的动作吓了一跳,十分恼火,他马上停住脚向旁边闪了一下,愤怒地向狗大声吼
道:“瞎了眼,连我都不认识了!”于是顺手在门边抄起一根本棒要打那条狗。这时,
哥哥杨朱听到了声音,立即从屋里出来,一边阻止杨布用木棒打狗,一边唤住了正在狂
叫的狗,并且说:“你不要打它啊!应该想想看,你白天穿着一身白色衣服出去,这么
晚了,又换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吗?这能怪狗吗?”
杨布不说什么了,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觉得哥哥杨朱讲的也是有道理的。狗也不
汪汪地叫了,一家人重新又恢复了原先的快乐。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
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返回 |
下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