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蛤蟆与晨鸡
墨子有个学生叫子禽,有一次他问墨子:“老师,您认为多说话有好处吗?”
墨子回答说:“你看那生活在水边的蛤蟆、青蛙,还有逐臭不已的苍蝇,它们不分
白昼黑夜,总是叫个不停,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可是,它们即使叫得口干舌燥、疲
惫不堪,也没有谁会去注意它们到底在叫些什么,人们对这些声音早已是充耳不闻了。
现在你再来看看这司晨的雄鸡,它只是在每天黎明到来的时候按时啼叫,然而,雄鸡一
唱天下白,天地都要为之振动,人人闻鸡起舞,纷纷开始新一天的劳作。两相对比,你
以为多说话能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准确把握说话的时机和火候,努力把话说到点子上,
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收到预想的效果啊!”
子禽听了墨子的这番教诲,频频点头称是。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些像蛤蟆、青蛙和苍蝇一样,不顾时间、地点与场
合,整日喋喋不休,废话连篇的人还是不少的。他们应当从这篇寓言中吸取教训,改掉
夸夸其谈的坏毛病,向司晨的雄鸡学习,顺应时势,尊重规律,恪尽职守,多干实事,
少说空话。
虎惧駮马
有一次齐桓公骑马出游,来到野外山林之中,忽见远处有一只老虎挡道。齐桓公正
打算绕道前行时,不想那只老虎倒先伏在了地上,竟然一动也不敢动。于是,齐桓公一
行得以从老虎身边飞驰而过,打猎满载而归。
齐桓公回宫后,便问管仲:“今天我骑马外出,老虎见了我竟吓得不敢往前走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管仲答道:“我想,您可能骑的是一匹毛色驳杂的高头大马,迎着正在升起的太阳
奔跑吧?”
齐桓公赶紧点头:“正是这般情景。”
管仲于是分析说:“这种马飞驰起来很像一种叫做‘駮’(bo)的猛兽,而駮是专
以虎豹为食的。那只老虎以为您骑的是駮,它又怎么能不害怕呢?”
这则寓言说明,老虎被像駮之马的外表所迷惑,因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于是将自
己给吓住了。聪明的人类则应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使自己的认识一步步地接近
于客观的实际。
金钩桂饵
在春秋时代的鲁国,有个人非常喜欢钓鱼,他在自己的钓具和饵料上花了不小的功
夫:他用馥郁芬芳的名贵香料肉桂制成鱼饵,用黄金打造出极其精致的鱼钩,并且在鱼
钩四周镶嵌上白银丝线和青绿色的美玉,而钓鱼绳则要用极其珍贵的翡翠鸟的羽毛来装
饰一番。
每当钓鱼的时候,他总是早早地来到小河边,找好一个位置,摆好架势,正襟危坐。
如果单从他手持钓竿的姿势和选择的钓鱼位置来看,毫无疑问都是极其标准规范的,甚
至还能显示出钓者的某种优雅和闲适来。然而他即使这样坐上一天,直至傍晚收竿时,
别人往往都能满载而归,而他钓得的鱼却没有几条,有时甚至空手而返。
鲁国人钓鱼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如果只将注意力单纯放在外在的形式上,
而忽视了其实际的效用,过分追求搭花架子装点门面,这是很难有所收获的。
马车夫的故事
齐国的相国晏子有一次外出时,乘坐的马车正好经过马车夫的家门。马车夫的妻子
得到了这一信息后,便在家中打开一条门缝,向外观望。她本来只是为了目睹一下当朝
相国的风采,却不想同时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在替相国驾车路过家门时,竟是那样神气活
现地坐在车前的大伞盖下,洋洋得意地挥舞手中的鞭子,目无行人,昂然前进,好像替
相国驾车,自己也成了相国似的。
晚上,马车夫回到家中,白天那种自我陶醉的情绪还没有消失呢,妻子就闹着要与
他离婚。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一下子将马车夫打入了五里雾中,半天摸不着头脑。他
百思不得其解地追问妻子闹离婚的缘由,妻子余怒未消地说:
“晏子是齐国的当朝相国,学问名望在各国诸侯大臣中间有口皆碑,如雷贯耳。可
是,今天我看他坐在车上,仪表端庄,态度谦和,思想深沉,令人起敬。而你只不过是
给他驾车的一个马车夫而已,却在车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自以为多么了不起,在赶
车时竟不把路人百姓放在眼中。像你这样胸无大志的人,将来怎么会有出息呢?所以,
我要与你离婚!”
妻子的一番数落,使马车夫发现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顿感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他从此以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不仅勤奋好学,而且谦虚谨慎,终于用实际
行动赢得了妻子的谅解。
马车夫的变化引起了晏子的注意,他好奇地探询其中的奥秘。马车夫坦诚地将妻子
的批评和自己的决心和盘托出,令晏子十分感动。他不仅欣赏马车夫的妻子志存高远、
超凡脱俗的境界,而且赞佩马车夫知错即改、从善如流的精神。后来,晏子果然在齐国
国君的面前,推荐这位马车夫做了大夫。
马车夫的故事说明:只有无知无志之人才会盲目骄傲,而勇于正视自身的缺点并能
认真加以改正的人,一定会有出息。
郢书燕说
一天夜里,楚国京城郢都的一个人在家给燕相国写信。因为烛焰偏低,飘忽不定的
烛光夹着文房用具淡淡的影子,显得有一点昏暗,所以这郢人对侍者说了一声:“举
烛。”明灯高照,写信就看得清楚了。谁知他在烛光不亮,心中犯急,脑子里想着“举
烛”,嘴里念着“举烛”的时候,竟然不知不觉把“举烛”二字也写到信里去了。过后
他没有检查就把信交给了侍者。
燕相国收到那郢人的信以后,反复看了好几遍。他始终觉得信中的“举烛”二字非
常费解。久闻四海之内唯楚有才,难道这就是一种莫测高深?燕相国想到这里,忽然灵
机一动。他若有所悟地说:“举烛的意向是崇尚光明,而崇尚光明的人必定会推举光明
磊落、才能出众的人担当重任。照这样看,郢人致书突出‘举烛’二字,其用意原来是
为我献策!”
燕相国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燕王,燕王听了十分高兴。他以相国的政见为原则,广招
贤士,从而使燕国政通人和,日益强盛。
燕王根据燕相国对“举烛”一语的解释为依据来治理国家,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
燕相国置郢书的真意而不顾,则是一个坏习气。如今做学问的人,很多人都有燕相国的
这种习气。
邯郸学步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青年人,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他们走起路来,
不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那姿势特别好看。于是这位燕国青年决定要去赵国学邯郸人
走路的姿势。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专程赶到邯郸一心要学邯郸人
走路的样子。
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发了呆,不知该怎样迈开步子。这
时,迎面走来一个人,年龄和这位燕国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样子实在令人羡慕。于是等
那人走过,燕国青年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迈左脚,燕国青年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
燕国青年也迈右脚,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乱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紧张,哪还顾得了什么
姿势。眼看那人越走越远,燕国青年渐渐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着他又盯住
了一个年纪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别人身后一步一趋地学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
观看,有的人还捂着嘴笑。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燕国青年心想,学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来走惯了的老姿势和步法,于是,他下
决心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一定要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
可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越学越差劲,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会,而
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带来的盘缠已经花光,自己一无所获,他
十分沮丧,于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来是怎样走路的,竟然迈不开步子了。
无奈,燕国青年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那样子好不狼狈。
看起来,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不但没学到别人的,反而连自己原有的
也给丢了,真是大可不必。
人穷志不短
春秋时候,吴国的公子季礼一人出外漫游。这天,他来到一个地方,正走着,忽然
发现不知谁遗失的一串钱躺在路中央。季礼想把钱拾起来,但又觉得弯腰去捡钱有失身
份,这种事不应该由我这样的贵公子去做。他一边想着一边朝四面张望,看有没有人走
过来。
刚巧,当时正有一个打柴的人担着柴禾从前边过来了。季礼心想,叫这人把钱捡去,
他一定会十分感激,他挑的那两捆柴还未见得值得这么多钱哩。
等那打柴人走到跟前,季礼看清了他身上竟然还穿着冬天的皮袄,而眼下正是初夏
5月,虽还不十分炎热,但穿着皮祆也是够呛的,季礼认为这人一定很贫穷,让他把钱
捡去正好。
于是季礼大声朝打柴人喊道:“喂,你快来把地上的钱拾起来。”
打柴人一看季礼那个样子,感到很生气,他把镰刀往地上一扔,摆着手,朝季礼瞪
大眼睛说:“你是谁?凭什么居高临下看不起人?我既然能在炎热的夏天穿着皮袄去打
柴,难道我会是个贪图钱财的人吗?”
季礼一听打柴人的话,心里不免有几分敬意,连忙向他道歉说:“实在对不起,是
我错看了人,请不要见怪!请问先生高姓大名?”
打柴人鄙夷地朝季礼淡淡一笑道:“你这人见识短浅,只会从表面上看问题,还那
么盛气凌人,我有什么必要对你说出我的姓名呢?”说着,打柴人头都没回,也不再理
睬季礼,拿起镰刀,对地上的钱连看都没看一眼就走了。
季礼看着打柴人渐渐远去的背影,惭愧不已。
有些人常常凭自己的浅薄见识去衡量别人,实在未免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了。
蚂蚁看大鰲
古时候,东海里面住着一只大鰲(ao)。这只大鰲身形非常巨大,让人看了惊叹不
已,它头顶着蓬莱仙山,在浩瀚的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玩。它的举动非常壮观,飞腾而
起的时候,一直冲入九霄,水柱喷涌直上,水花直溅到方圆百里的地方;它潜入水中的
时候,巨浪翻滚,涛声震天,海中卷起巨大的漩涡,这样的奇特景象简直叫人叹为观止。
有一群红蚂蚁住在蚁冢上,整天为了生活忙忙碌碌,没有见过什么世面。有一只去
外面旅行的红蚂蚁听说了这只大鰲的情形,心中很是向往,就回来对蚂蚁们说:“听说
东海有只大鰲,行动时的奇观举世无双,我们也去见识见识吧!”蚂蚁们听了,觉得这
确实是个开眼界长见识的好机会,就高兴地答应了。
蚂蚁们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东海边上。它们日等夜盼,只希望能亲眼一睹大鰲的
风采。足足等了一个多月,大鰲都一直没有露面,蚂蚁们想见到它的心情一天比一天急
切。
蚂蚁们实在等得有些灰心了,就商量着想回去了。正当它们准备离开的时候,突然
天昏地暗,刮起了一阵狂风,海面上掀起万丈高的巨浪,浪涛相撞的声音如雷鸣一般震
人耳鼓。蚂蚁们差一点被风刮跑,它们挣扎着大声喊道:“要小心哪,恐怕大鰲就要出
现了啊!”
过了几天,风渐渐停息,海水也恢复了以前的宁静。远远望见海天相接的地方慢慢
升起了一座大山,它的顶端已没入了空中的云团甲,有时候向东边飘移,有时候又向西
边飘移。
这时候,蚂蚁们禁不住议论纷纷。它们说:“跑了这么多路,又等候了这么多天,
原来也不过如此呀。大鰲头顶仙山就好比我们头顶着米粒;它在海里游动、停息还不是
就如同我们在蚁冢里爬行和休息。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罢了,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枉费我们的力气千里迢迢来看它了!”
蚂蚁们竟然把大鰲惊天动地的壮举和它们微不足道的行为相提并论,实在是有眼不
识泰山。我们做人,需要多一份虚心,少一份骄傲;多一点不断努力的上进心,少一点
盲目自满自足的惰性。
满奋畏寒
晋朝初年,有个名叫满奋的人,长得身材高大魁梧,似乎体格十分健壮。其实满奋
非常怕冷,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他总是穿得多多的,还缩着脖子笼着双手,恨不得整
个人都缩到衣服里面去。他家里从深秋时候便生起炉子来烤火,一到冬天,他更是成天
都坐在炉火边,能不出去就不出去。
一个深秋的早晨,夜里刚下过霜,屋顶的瓦片上,树的枝干上,都铺了厚厚的一层
霜。狂风呼啸,黄叶在风中旋转、飞舞,寒意逼人,直侵入人的骨髓。
即位不久的晋武帝派人来宣召满奋马上入宫去议事。满奋忙不迭地穿上一件又一件
厚衣服,一出府门就赶紧一头钻进了蒙着厚厚的轿帘的轿子中去了。
到了宫中,晋武帝让满奋在靠南的位置上坐下,然后就开始和他商谈朝政。说了一
会儿话,晋武帝忽然发现满奋紧皱双眉,浑身打颤,嘴唇更是筛糠般抖得厉害,脸色也
很不好看,就很关切地问他说:“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如果有什么病的话,就先回家
去休息吧。”
满奋哆哆嗦嗦地指着北窗说道:“陛下,今天刮起了大风,臣觉得十分寒冷。”
晋武帝回过头来看了看北窗,北窗上面装的是玻璃屏,透过玻璃屏可以看见外面的
树枝被风吹得摇晃得厉害,黄叶漫天飘飞,但是风却没有办法透进来。晋武帝不禁笑了
起来,对满奋说;“那里装的是玻璃屏,外面就算风再大,也根本吹不进来,你怎么会
觉得冷呢?”
满奋听了很不好意思,红着脸解释道:“臣听说南方一带的牛怕热,看到月亮也以
为是太阳,于是就热得喘起气来。臣一向怕冷,看见树枝在寒风里摇晃就好像南方的牛
见到月亮也会喘气一样感到寒冷无比,以至于会发起抖来,请陛下恕臣失礼。”
晋武帝听了这话,想了想觉得挺有道理,就没有怪罪满奋,又和他稍稍谈了一会儿
话以后就让他回去了。
南方的牛看见月亮热得喘气和满奋见树枝摇晃冷得发抖都是一个道理:见到与某些
印象极深的东西相关的事物就会产生条件反射,作出与见到前者相同的反应。可见我们
在看到相似的现象时,不要只考虑表面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而应该仔细地调查分析一番,
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杯弓蛇影
有一个叫应彬的人在汲县作县令。夏至这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来访,应彬设宴款
待。朋友座位背后的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弩(nu)弓,映在酒杯中,形状就像一条小蛇。
朋友端起酒杯,正欲饮酒的那一瞬间,他瞥见了酒杯中的“蛇”,可他已经将那杯酒喝
进肚里去了。朋友当时就觉得又惊又怕,十分恶心。回到家里,只觉得胸腹疼痛难忍,
以至于饮食不进,身体渐渐消瘦下去。家里人为他请了好多医生,用了好多办法,也不
见治好。
自从老朋友那次来访后,已好长时间不见面了,应彬觉得奇怪,于是决定到朋友家
去回访。只见朋友形容憔悴,病得不轻。应彬便问是什么原因。朋友如实相告:“自那
次在你家喝酒,因酒杯里有一条小蛇被我吞进肚里,使我十分害怕,回家后就一病不
起。”
应彬觉得这事有些蹊跷,酒杯中哪来的蛇呢?他回到县衙后,还在琢磨这件事。猛
一回头,看见挂在墙上的弩弓,心里一下子明白了。他于是专门备了车马,把老朋友再
次请到家中,重摆宴席,仍让朋友坐在原来的位置上。当朋友拿起酒杯一看,忽然惊叫
起来,原来杯中又出现了蛇影。这时,应彬也端着酒杯走到朋友的座位旁,将自己的酒
杯端给朋友看,里面同样有一条蛇影;后来,他请朋友端着原来那杯酒离开那个位置,
再看杯中,那蛇影就分明没有了。朋友心中甚是不解,应彬叫朋友回头看墙上挂着的那
把弩弓,对朋友说:“墙上的弩弓映在酒杯中,这就是你看到的杯中的蛇,其实那只是
弩弓的影子,杯中什么也没有。”
朋友半信半疑,又和应彬重新演试了几遍,这才哈哈大笑起来,心中的疑团顿时消
失,精神一下子清爽了许多。回去以后,病也很快地好了。
害疑心病的人,往往陷入庸人自扰的泥淖而难以自拔;有智慧的人则善于抓住问题
的症结,对症下药,“心病还须心药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纸上谈兵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
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自
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
“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
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开始,赵
军连连失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
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
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于是秦军也施展
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
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
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
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
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
一交战,便佯装败走。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
自己的时候。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
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赵括一筹莫
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可是
怎敌秦军四面掩杀,哪里突得出去。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
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赵括纸上谈兵并无真才实学,而赵王还对他委以重任,结果招致惨痛失败。看来,
教条主义的危害是不可轻视的。
叶公好龙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
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
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
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
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
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
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
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
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
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
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
欢罢了。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
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皮毛相依
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
大臣高兴得不得了,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
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
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
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
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候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
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感到很奇怪,便上前问那人道:“你为什么要反穿着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
面来背东西呢?”
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
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
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
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
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语
重心长地开导他们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
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
众大臣深受启发。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
如果本末颠倒,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瞎子摸太阳
有一个人生来就是个瞎子,他从来就不知道太阳是个什么样子,而平时又总听别人
说“太阳”、“太阳”的。于是,他便去向人请教太阳是怎样的。
一次,瞎子碰到一个人,便问他道:“请你告诉我,太阳是什么样的?”那人告诉
他说:“太阳的形状像个大铜盆。”说着,还顺手拿起一只铜盆敲了敲,说:“喏,太
阳就跟这一样。”瞎子听到了铜盆的声音,心里记下了这声音的特征,自言自语说:
“原来太阳是这样的。”过了些日子,瞎子走在路上,一阵钟声传进他耳朵里,他以为
是太阳来了,他高兴得喊起来:“太阳来了,我听到了它的声音。”
又有一次,瞎子碰到一个人告诉他说:“太阳有光亮,就像蜡烛一样。”那人还顺
便将一根蜡烛给瞎子摸了摸。瞎子又记住了蜡烛的形状,心想:原来太阳是这个样子的。
一天,别人给他一只短笛,他用手将短笛摸了一遍,他感觉到这不是太阳吗?于是他又
高兴地喊着:“我有了太阳了,我拿到太阳了!”
其实,太阳和钟,太阳和短笛,彼此之间的差别实在太大了,可是瞎子仅凭一点局
部的感知,始终也没有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那些只靠道听途说,粗略了解一点皮毛的人,便以为自己获得了真知,实在是可笑
的。要想掌握知识,就必须亲身实践,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与整体,才有可能得出正确
的结论。
钻牛角尖
有一个读书人,本来没有大学问,可不论见到什么事都喜欢与人争论。
一天,这个读书人到艾子那儿去,好像是请教艾子而实则是刁难人。他问艾子说:
“凡是大车的车身下面和骆驼的脖子上,都系着铃铛,这是为什么呢?”
艾子回答说:“大车和骆驼都是很大的,而车和骆驼又经常在夜间赶路,如果它们
一旦狭路相逢,就难以回避而相撞。因此,给它们挂上铃铛正是为了在离得还较远时就
互相给对方送个信,以便提前回避。”
不等艾子说完,那人又问:“佛塔的顶端也挂着铃铛,佛塔永远都固定在一定的地
方,难道佛塔也需要挂上铃铛以便夜间行走避免相撞吗?佛塔为什么也要挂上铃铛呢?”
艾子有点不高兴地说:“你这个人真是死板。你没看到那些雀鸟总喜欢在高处筑巢
吗?它们筑巢的地方总会撒下污秽不堪的粪便,在塔上挂着铃铛,雀鸟飞来时,铃铛便
摇晃作响,这样,雀鸟就不敢来筑巢了。这和大车、骆驼挂铃铛完全是不相干的事。”
这个读书人好像很不知趣,他又问:“猎鹰、鹞子的尾巴上也都带着小铃,这也是
为了防止雀鸟在它们的尾巴上筑巢吗?”
艾子一听,“扑哧”一声忍不住笑了,说:“看你也是个读书人,是故意装傻呢还
是真不开窍呢?猎鹰、鹞子捕捉鸟兽常常进入树林或灌木丛中,束脚的绳子有时被树枝
挂住,挣脱不开,于是它们在振动翅膀时铃声就会响起来,猎人听到铃声,就可以知道
它们在哪里从而找到它们。猎鹰、鹞子脚上系铃铛当然跟雀鸟筑巢没什么关系啦。”
读书人还不罢休,继续纠缠着问艾子:“我见过那送葬的队伍,前面有个人总是摇
着铃铛唱挽歌。我原先还不明白是为什么,现在才知道了,原来是怕树枝缠住他的脚,
以便让人们循着铃声好找到他呀。只是我还想问您,那个人脚上的带子是用皮条做的呢,
还是用丝线编成的呢?”
艾子实在不耐烦了,生气地回答读书人说:“那个摇铃铛的人是死者的向导,因为
这死者生前好狡辩、刁难人,实在难缠,所以才摇着铃铛让他的死尸感到快乐呀!”
读书人至此终于无话可说了。
生活中有些人只知道片面地抓住某些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把偶然的巧合当作必然
的联系,因而犯了偷换概念、混淆是非的逻辑错误。
返回 |
下一部分